昵称八字网
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致敬经典:中秋佳节各地方民俗

时间 : 2025-07-30   | 最后更新:2025-07-31 作者:昵称八字网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等,是流行于我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始于唐,盛于宋,至明清时,已成为与元旦齐名的主要节日之一。那么,盛行千年的中秋节有哪些民俗活动呢?

赏月

致敬经典:中秋佳节各地方民俗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谈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追溯中秋赏月的来历,据《长安玩月诗序》记载: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也就是说,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间,故曰:中秋。为何人们钟情中秋赏月呢?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虚一色。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季节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

致敬经典:中秋佳节各地方民俗

从科学观察来看,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中国大地上空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而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如此,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即显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赏月的最佳时节。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中秋第二大事,当然是吃月饼:据《洛中记闻》说,唐朝僖宗曾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好极了,特安排御膳房做月饼赐给新科进士们吃。这应该是最早关于月饼的记载。宋朝,月饼有金花、芙蓉、荷叶等称呼,制作方法更精致。苏轼有诗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美香甜,读诗就能闻到。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唐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万里无云境九洲,最团圆夜是中秋。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汉族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图片来源:colorhub

祭月

中秋节源自古代对月神的祭祀,它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祭月,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祭礼之一。早在周朝,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描述了中国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所谓日者,阳之主,月者,阴之宗也。在先人的观念中,日月代表着阴阳两极,两者和谐是万物正常生长的保证。《礼记?祭义》中记载: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至天下之和。所以先人十分重视祭祀日月。

春秋末年《周礼》记载:中春昼,击土鼓,龡《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描述的是先人在中秋夜击鼓奏乐,祭月迎寒的场面。《礼记祭义》有祭日于坛,祭月于坎。即按日月所代表的阴阳关系,祭日于高台,祭月于坑穴。《史记封禅书》还记载: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即用牛祭日,用羊猪祭月。

秦汉时期祭月在皇室礼仪中继续传承。秦时,各地均建有日月祠,山东有日主祠、月主祠。秦始皇祭日于成山,祭月于莱山。汉武帝时,则夕夕月则揖,行朝日夕月之礼。北魏、隋唐直至明清历代沿用秋分祭月礼仪。明世宗时,还在北京修建夕月坛,专供天子于秋分设坛在夜晚祭祀月神,这就是现在的北京月坛公园。《明嘉靖祭祀》记载:秋分祀夜明于夕月坛。又曰:夕月坛每三岁一祭。祭以丑、辰、未、戌年行事。朝日则遣文臣,夕月则遣武臣。即每三年一大祭,遇丑、辰、未、戌年皇帝亲自在月坛祭月。其他年份则派文臣代祭日,遣武臣代祭月。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为朝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的祭月礼仪,也逐渐流传到中国民间。礼仪式的皇家祭神行为变成了大众化的功利性民俗活动,并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沿续下来。同时,祭月的日子,也由秋分日移到了离秋分最近的满月日----中秋。

宋代起秋祭月习俗开始成为乞求月神赐福,男人求功名利禄,女人则求貌美如仙。宋代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卷四八月中记载: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官,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颜如皓月。

明清时期,中秋祭月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祭拜仪式。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记述了明朝北京的中秋风俗: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花。纸肆市月光纸,绘满月像,趺坐莲花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纷。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描述的是中秋节夜世人面月出方位设祭案,案呈月饼月果等圆形供品,对月拜祭。而后焚毁月光纸,分食祭祀供品。

祭月活动在民国期间仍然风行,只是四九年后才因形势的变化而逐渐消失,所以现代人中秋节只知吃月饼而不知祭月。然而,近几年来又重新开始出现由官方或民间组织的祭月活动。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而著称。孔夫子有不学礼,无以立的庭训。祭祀礼仪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排在我国传统五礼首位的吉礼,就是祭祀天地神灵之礼。

图片来源:colorhub

所以说,祭月活动重新受到重视应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祭祀礼仪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每年清明节祭祀黄帝陵、端午节祭祀屈原、中秋节祭月以及孔子诞辰日(八月二十七日)的祭孔大典等活动,将会成为中华民族传承千年中华文明的主要礼仪。

明清时期祭月仪式,即如《帝京景物略》所述,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祭祀活动,这也是唐朝后根据中秋月圆而发展出的以家人团圆为主题的民间祭月活动。

祭月要持肃敬之心。《论语》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之说,即祭神要敬神如在身边。祭月前最好要能够沐浴更衣,以示对月神之敬意。

中秋夜家人团聚一堂,面对月出方向设祭案,案前高挂月神像(俗称月光纸),案上放置月饼、祭酒、西瓜(切成莲花状)或其他水果、以及其他食品作为祭祀供品,外加红烛两支、小型祭香插座(或香炉)一个,酒杯(或酒爵)三只。如行跪(汉代又称经坐,即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拜礼,则需在案前铺设跪拜席位。

家人中选主祭一位(明清逐渐有男不祭月的习俗,故主祭一般是家中女性长者。但现代祭月可以不考虑明清的这一习俗。另外,为了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主祭之职也可由家中年幼者担任。习俗可承可破,不必一味拘泥。),其职责是代表并引领家人行使祭月的礼仪。另选赞礼一位,主导祭月的过程。

现代中秋祭月,应以传承华夏千年传统文化为主。以礼仪引导心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融合。心智到处,却可不拘礼仪的细节。承古却不拘于古,这是现代人祭月应有的境界。

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湖广志书》说,永州府中秋夜,家家祀月。儿童拾瓦砾为宝塔于门首,有高至丈余者,致亦鳞绉可观,燃灯设供为戏。《广东志书》说,揭阳县中秋玩月陈酒馔。儿童多拾瓦片结塔,燃之为乐。新兴县中秋作月饼,煮芋魁,具肴酒饮会,谓之赏月。儿童有烧番塔、舞火鬼之戏。在福建一带有挂幡灯的节俗。

《福建志书》说,建宁府八月中秋夜,置酒玩月,食月饼,近有挂幡灯乞嗣月宫者。龙严县中秋为赏月会,各乡迎土神,作偶人灯,列队而行,虽无如元夕狮鬼之戏,而诸灯唱闹如之。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江南志书》说,扬州府中秋,郡城多制灯船水嬉,自初一日至十五日往往好事者为之。如皋县中秋夜设瓜果饼饵祀月,儿女罗拜,作月饼 相饷。好事家亦饰灯船,设雅座,玉箫金管清讴达旦,如白下秦淮故事。

这些记述是清代的,其实,在宋代燃灯之俗就已盛行于世了。

宋周密《武林旧事》中秋条说:此夕,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灿如繁星,有足观者。或谓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观美也。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观潮

中秋观潮的习俗由来已久,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以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大赋中就有了相当说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条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的时候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巅峰。

《武林旧事》中的一段文字则更具体地描述了潮水震撼天地的磅礴气势: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千百年的时光过去了,只有涛声依旧。直至今日,钱塘观潮仍是浙江中秋节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和海外众多的炎黄子孙。

中秋观潮,南宋王朝地域临安城(今杭州),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玩兔儿爷

兔儿爷是北京市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属于中秋应节应令的儿童玩具。每逢中秋节,北京城里的百姓都会供奉兔儿爷。这一习俗源自明代。后兔儿爷转变成儿童的中秋节玩具。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有的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讨人喜欢。

人们按照月宫里有嫦娥玉兔的说法,把玉兔进一步艺术化、人格化,乃至神化之后,用泥巴塑造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兔儿爷。明清以来,月宫玉兔逐渐从月崇拜的附属物中分离出来,在祭月仪式中形成了独立的形象,并逐渐丰富。兔儿爷兼具神圣和世俗的品性,融祭祀和游乐的功能于一体。如今兔儿爷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兔儿爷是在明朝出现的。明纪坤(约1636年)在《花王阁剩稿》中记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拜之。这是最早的关于兔儿爷的记载。兔儿爷也许就是照着月光纸上的玉兔形象用泥塑造出来的。

民间祭兔突出了游赏性质。百姓把玉兔称做兔儿爷,这种称呼虽不如称太阴君严肃庄重,但非常亲切,皇家的礼俗由此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民间节日。到清末时期,兔儿爷变成既是拜祭品又是中秋节儿童的玩具。

民国时期,一到中秋节,兔儿爷的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都有卖兔儿爷的摊子。前来买兔儿爷的大人小孩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著名作家舒乙先生回忆起那时满大街兔儿爷的时光,曾深情地说:童年时候兔儿爷就是中秋节的象征,没有了兔儿爷好像就不是中秋节。孩子们都得买兔儿爷,大家都觉得要是连兔儿爷都不买那还怎么得了。

即使在日军侵华期间,兔儿爷依然盛行。

2010年9月15日,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发布及推广北京中秋形象大使兔儿爷形象,推出了奥运福娃设计者之一、也是2012年兔年邮票设计者吴冠英设计的崭新兔儿爷形象。

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认为,选择兔儿爷作为北京中秋佳节的形象大使,一则因为它是最具地域代表性的民俗符号,二则它具备玩赏趣味,可以为节日增添喜庆祥和的气氛,更承载着京城百姓的浪漫心性。新兔儿爷形象已经在相关部门完成版权登记。

走月

中秋节之夜还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地;而解放后建的莫愁湖公园之抱月楼,则成了市民赏月的新景点。旧时南京人走月还有一种特殊的祈盼之举:凡没生儿子的已婚妇女,要去游夫子庙,随后再跨过一座桥,相传即可有梦熊之喜(意生男孩)。中华门外窑湾街的上码头有座涧子桥,中秋之夜,尚未生育的家庭男主人则来此往桥下摔瓦罐,据说能使妻子怀孕。久而久之,这座桥也讹称见子桥。

饮桂花酒

传说古时候两英山下,住着一个卖山葡萄酒的寡妇,她为人豪爽善良,她酿出的酒,味醇甘美,人们尊敬她,称她仙酒娘子。一年冬天,天寒地冻。清晨,仙酒娘子刚开大门,忽见门外躺着一个骨瘦如柴、衣不遮体的汉子,看样子是个乞丐。酒仙娘子摸摸那人的鼻口,还有点气息,就把他背回家里,先灌热汤,又喂了半杯酒,那汉子慢慢苏醒过来,激动地说,谢谢娘子救命之。我是个瘫痪人,出去不是冻死,也得饿死,你行行好,再收留我几天吧。仙酒嫂子为难了,常言说,寡妇门而是非多,像这样的汉子住在家里,别人会说闲话的。可是再想想,总不能看着他活活冻死,饿死啊!终于点头答应,留他暂住。果不出所料,关干仙酒娘子的闲话很快传开,大家对她疏远了,到酒店来买酒的一天比一天少了。但仙酒娘子忍着痛苦,尽心尽力照顾那汉子。后来,人家都不来买酒,她实在无法维持,那汉子也就不辞而别不知所往。仙酒娘子放心不下,到处去找,在山坡遇一白发老人,挑着一担干柴,吃力地走着。仙酒娘子正想去帮忙,那老人突然跌倒,干柴散落满地,老人闭着双日,嘴唇颤动,微弱地喊着:水、水、荒山坡上那来水呢?仙酒娘子咬破中指,顿时,鲜血直流,她把手指伸到老人嘴边,老人忽然不见了。一阵清风,天上飞来一个黄布袋,袋中贮满许许多多小黄纸包,另有一张黄纸条,上面写着:月宫赐桂子,奖赏善人家。福高桂树碧,寿高满树花。采花酿桂酒,先送爹和妈。吴刚助善者,降灾奸诈滑。仙酒娘子这才明白,原这瘫汉子和担柴老人,都是吴刚变的。这事一传开,远近都来索桂子。善良的人把桂子种下,很快长出桂树,开出桂花,满院香甜,无限荣光。心术不正的人,种下的桂子就是不生根发芽,便他感到难堪,从此洗心向善。大家都很感激仙酒娘子,是她的善行,感动了月宫里管理桂树的吴刚大仙,才把桂子酒向人间,从此人间才有了桂花与桂花酒。

在老一辈的记忆中,中秋之夜就应该一家人齐齐整整,对月当空,闻着桂花香,品着桂花蜜酒,叹着最传统的月饼。一个传统的中秋夜,三种元素不能少:皓月、月饼和桂花蜜酒。

上篇腊八节吃什么 腊八节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习俗知道吗下篇

最新文章

2025年07月
31
农历 闰六月初七
乙巳年【蛇年】
癸未月 辛丑日

最新更新

书桌摆放 风水

八字取乳名

怎样择结婚好日子?只要是吉日就好?

1983年属猪的婚配 1983年属猪的人应该和哪些生肖的人结婚配对

洛娜2015年6月星座运势完整版

民俗节日,传统节日习俗大盘点

观音灵签安卓

几号是什么节日龙抬头的风俗有哪些饮食习俗

23年结婚吉日老黄历 兔年可以办婚礼的日子

民间算命

指纹算命

手相查询

痣相图解

生男生女

眼皮跳测吉凶

喷嚏预测

配对
配对
配对
配对
查询
生日密码